前言 普京和金正恩在北京对话,当普京提及两国间的“同盟关系”时, 金正恩却当着他的面,用更有温度的两个字,给朝俄关系了新的定义。 金正恩给朝俄关系新的定义是什么? 他为什么要那么说? 俄朝关系的底色 俄朝之间的往来,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时期。
当时,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派出志愿军入朝作战,而苏联则成为朝鲜重要的后方支撑。 根据俄罗斯国家档案馆解密文件显示,1950年至1953年间,苏联向朝鲜提供了近千架战斗机、数百辆坦克及大量火炮,还派遣了数千名军事顾问协助作战。 这种在战火中建立的支持,守望相助,为两国关系打下了最初的情感基础。
战后,苏联继续助力朝鲜的经济重建。 1954年至1960年,苏联为朝鲜援建了包括钢铁厂、发电厂在内的120多个工业项目,帮助朝鲜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。 在农业领域,苏联提供的良种和农业技术,也让朝鲜的粮食产量得到显著提升。 那时候,朝鲜因为有中国,苏联的支持,发展很不错,甚至经济一度超过了韩国。
朝鲜和苏联的关系不仅在经济上,在外交立场上也高度一致。 苏联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多次为朝鲜发声,反对西方国家对朝鲜的孤立,而朝鲜也始终坚定支持苏联的国际主张,两国有步调一致的外交默契。 虽然苏联解体后,俄罗斯因国内经济困境,暂时减少了对朝鲜的援助,与朝鲜保持了距离,朝鲜则因失去重要外部支撑,开始探索“自主外交”道路,双方的互动频率有所下降。 但这种冷淡并未持续太久,随着21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化,尤其是西方的压力之下,朝俄两国再次找到了合作的契合点。
2022年,联合国安理会讨论追加对朝制裁决议时,俄罗斯直接投下否决票,成为当时少数支持朝鲜的国家之一。 2024年,俄朝签署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》的条款,更是将双方的合作从经济、外交延伸到安全领域,外界普遍将其解读为“准同盟”协议。 从战火中的支援配资114,到建设中的协作,再到近年来的战略对接,俄朝关系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双边交往,既有利益层面的互补,也有历史积淀的情谊。
正是这份独特的关系底色,让金正恩在面对“同盟”这一法律化表述时,选择了更贴合双方的定位。 当普京提起两国友好时,金正恩又重新定义了俄朝关系,他重新定义的两个字,便是“兄弟”。 “兄弟”二字的深意 用“兄弟”定义俄朝关系,是金正恩根据当前国际局势、地区安全及两国自身利益的综合判断,才说出来的。
“兄弟”的表述,为双方合作保留了“弹性空间”,避免了“同盟”带来的约束。 在语境里,“同盟”意味着明确的法律义务,就像北约成员国那样,一旦一方遭遇攻击,另一方必须支援,这种“捆绑式”的义务,在当前复杂的局势下可能带来风险。 对俄罗斯而言,其正处于俄乌冲突的胶着阶段,若与朝鲜明确“同盟”关系,可能被西方过分的解读。 比如“扩大冲突范围”之类的,如果招致更多多边制裁,那就不太好了。
对朝鲜而言,若被“同盟”义务绑定,未来若俄罗斯提出军事援助需求,朝鲜“必须回应”,是有压力的,可能影响自身的外交自主性。 而“兄弟”则不同,它基于道义与情谊,强调“自愿互助”,不是“强制义务”。 帮多帮少、以何种方式帮,都由双方根据实际情况决定,既传递了支持的态度,又不给自身套枷锁。 而且配资114,兄弟的表述,也会避免刺激美韩等方的过度反应。
韩国刚换新总统不久,如果俄朝此时公开承认“同盟”关系,很可能被美韩过多的解读,为韩国强化军事部署、甚至为美国推动亚太版北约扩张找借口,也不是金正恩乐意看到的。 而“兄弟”的说法,就不像针对第三方的结盟,能有效降低地区局势的敏感度,为朝鲜争取更稳定的外部环境。 “兄弟”的定位,对两国当前的合作,还是比较般配的。
从经济层面看,2025年上半年,俄朝贸易额同比增长,俄罗斯向朝鲜出口的能源、矿产,与朝鲜向俄罗斯出口的农产品、轻工业产品,形成了很好的互补。 从安全层面看,俄罗斯在联合国等场合,给朝鲜发声,反对西方对朝鲜的单边制裁,而朝鲜也支持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,双方在国际舞台上相互呼应。 这种合作,不需要“同盟”的法律约束来保障,反而需要“兄弟”般的信任来维系。
同盟强调“义务”,兄弟强调“默契”,而当前俄朝的合作,显然更需要“心照不宣”的默契,而不是公开的义务绑定。 当着普京的面,金正恩用“兄弟”二字为俄朝关系定调, 算是一种是对两国关系本质的把握。 这既没有否定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》中的合作承诺,也没有陷入“同盟”表述可能带来的风险,而是在历史情谊与现实需求之间,找到了一个最稳妥的平衡点。 看得出来,金正恩还是比较聪明的。
对普京来说,这段“兄弟”关系或许没有“同盟”那样的法律硬度,却有着更持久的温度,国际环境是不确定的,再不确定的环境中,这份信任与默契的协作,比条约更能抵御风浪。 参考资料:与普京同乘一辆车前往会谈地点,金正恩:朝鲜能帮俄罗斯就一定会帮,这是兄弟间的义务,2025-09-0316:01·,北京青年报
宏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